90后都65岁后退休?——媒体求证背后的真相与展望
一则关于“90后”普遍将在65岁后才退休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一话题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于这一话题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媒体进行了深入求证,文章以这一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预期,同时分析其实际影响和可能的调整方向。
一、谣言的起因:预期寿命的提高与退休年龄的关联性
在探讨此话题的起因时,不得不提及公众对“预期寿命的提高”的普遍认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确实在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7岁,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退休年龄应当顺应“长寿时代”而相应后延,使一个“非正式”的观点逐渐在坊间流传开来。
这一观点忽视了政策制定背后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考量,延迟退休并非简单的年龄推延,它涉及到多个维度的思考:如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养老金的长期可支付能力、代际之间的公平等多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预期寿命的提高与退休年龄等同起来。
二、媒体求证:政策制定需严谨科学
面对这一热点话题,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展开求证和深度报道,目前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女干部/女灵活就业55岁、女工人50岁),这一政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多次调整和完善,但仍未涉及男女同龄65岁退休的提案。
1 法定退休年龄的历次调整
早在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第9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其中明确了全国统一的工人和职工的退休制度: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女干部55岁),这一规定在随后数十年间虽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未有根本变化。
2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与进展
为了应对比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加剧等多重挑战,国务院于2013年下半年提出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设想,随后,人社部亦多次通过公开渠道表示正在研究并拟定较全面的方案,尽管如此,截至目前尚未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究其原因在于,延迟退休涉及面广、操作复杂,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科学论证及广泛征求多方意见。
三、延迟退休:势必而为还是谨慎待行?
尽管社会对于65岁退休这一“数字”有一定的关注,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延迟退休早已经是现实,北欧多国,如瑞典、丹麦等已逐渐将老年人的可领取全数养老金的年限定在了67岁左右;美国也在逐步提高正常的退休年龄上限至67岁,德国则采用渐进式延后手段,计划逐步将退休年从目前的65岁延长至67岁,并配备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1 基于经济和社会保障考虑的合理性
延迟退休从经济及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现有的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延迟退休可以迟缓这一压力的释放和提高养老金的自给率;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要求部分老年劳动力的依次更换年轻化的劳动力以保持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可以说,如果从全球视角来观察当今各国的退休政策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延迟退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和课题。
2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如果只看这一点而忽视其他层面的考量是不够客观的,诚然,从工作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角度看,许多人在65岁前保持良好的体能和认知水平仍然可以胜任工作;然而在就业机会和待遇问题上却并不总是如此乐观,例如在许多技术性、管理性或高强度岗位中,雇主可能并不愿接受65岁的就业者或者争相聘用的并不多见。“人力资源的代际传递”也不可忽视—逐渐积累的大龄从业者可能会对年轻人造成一定的挤压效应;再比如高龄劳动者家庭的照料需求也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如何“延迟且公平”是政策制定者慎之又慎斟酌的关键所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